懷念戍守金門歲月
一生渥蒙老天與長官恩待,年壽九十四,依然頭腦清晰;晨夕披讀古籍,仍舊興趣盎然。每思九十四年歲月,走過大江南北,嘗盡悲歡離合,也覺得此生不虛。
民國三十八年,我只有十九歲,穿上戎裝,自湖南到江西、廣東、福建,雙十節前,部隊由汕頭乘船前往舟山群島,幸運逃過颱風威脅,歷經七晝夜,抵達沈家門港口。另外兩個營在海上航行二十一日才抵達沈家門;官兵下得船來,步履踉蹌,依然有暈船感。
陸軍第七十五師二二四團協同友軍打勝登步島一戰後,舟山防衛司令石覺將軍不斷美言嘉譽,讓師長汪光堯將軍備感光榮。
舟山島撤退,我們在臺灣待了不足一個月,一艘登陸艇把我們送去金門。沒有樹木,滿目荒涼,海風吹來,黃沙漫漫,一片黃澄澄色調,也讓人心情灰黯。第二日就是端午節,沒有肉和粽子應景,連長曾龍標少校千方百計買得一點鹹帶魚,加上半碟炒花生,算是歡度節日。
這裡究竟是什麼地方?老兵唐桂雲由北伐到抗日,足跡踏遍我國大半江山,此次是第二度履跡金門。他告訴我說:「這裡是小金門(烈嶼),那邊是大金門,這裡與廈門隔海相望,同屬福建省,脣齒相依,文化相濡,所以金廈兩地人才輩出,文化興盛。」我這才知道我已身在金門。
我們二二五團駐守西方村,衛生連駐進一戶建築考究的民家,民家老太太的兩個兒子都去南洋拚事業,她帶著兩位年輕媳婦勤苦持家。當時,大家都很年輕,見到妙齡女子當然少不了多看幾眼。連長特別告誡:「與居民相處,必須守禮守法,如果有人想入非非,一定送軍法,絕不寬貸。」
當時生活極為艱苦,三餐吃發霉米飯及蘿蔔絲,久了營養不良,夜盲症相繼發生。司令官胡璉將軍命令官兵開墾荒地種蔬菜,官兵平日閒著無事,種蔬菜成了日常生活,人人奮發不懈,早晚侍候。團長廖發祥上校,按時驗收成果,不久,青辣椒、南瓜、小白菜相繼供應不缺。補給中也有醃鯊魚,自養豬隻慢慢長大,春節時每桌一缸紅燒肉,品嘗自家飼養的成果。我們與居民相處融洽,乾淨飯菜都與居民共享。
當時小金門很荒涼,小徑蔓草叢生,交通不便。汪光堯將軍命令修道路、築碉堡,一條寬廣的道路由本團駐地直達師部駐地,特以胡璉將軍字命名曰「伯玉路」,支道則直達各村寨。
後由小金門移防大金門,我住過東堡、沙美、龍口、頂堡等地,那些年種樹、修路,自太武山搬運石塊回營地建司令臺,可說是無役不與,青春歲月全奉獻給了金門。衣食足後,官兵求知慾高了,初識字的背寫「東方發白,大家起床;整理內務,打掃營房…」我們識得幾個之無的年輕人,配合節日,出版壁報。我三腳貓的功夫居然用上了,撰稿、編排、標題、插畫,談不上高水準,但能招人駐足閱讀讚賞。
五年歲月在大小金門度過,那兒留下了我的歡笑與自我磨練的日子,金門,我永難忘懷。
【作者速寫】侯人俊,國防醫學院衛勤科畢業,歷任軍醫、醫療連長、秘書,中校退伍。
(點閱次數:1341)